观道论坛

当前位置:

中国杂技表演中的《幻术》表演+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

点击:

  幻术在宋代上承汉唐,下启明清,有了新的发展,在吞刀、吐火、吃针和藏挟小搬运的基础上,在吸收了释、道两家幻术的基础上,较大地丰富了这项杂技艺术,形成了手彩、撮弄、藏挟、大套幻术四大种类。

中国杂技表演中的《幻术》表演+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

 

 手彩,这实际上是对幻术基本功训练的表演,它不需要繁杂的道具,也不靠机关道具来遮人耳目,仅凭着艺人双手的灵敏动作,便可以使较小的东西,如泥丸、小丝包、铜钱、钢球、核桃等物,随意变出或变去,给人以奇妙的感觉。要表演这种手彩,必须苦练双掌肌肉和十指灵巧,使之在藏挟时十分神速,同时在表演时还必须巧妙地分散观众的注意力,以免被人觉察出门道来。在宋人撰写的《东京梦华录》、《西湖老人繁胜录》、《武林旧事》等书中,在明人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》卷三“偏安佚豫”中,都记载有幻术“泥丸”节目。《东京梦华录》卷六“元宵”条记载,在北宋末年东京汴梁城内,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,集中各地“奇术异能”的艺人,来京师“歌舞百戏”,其中有位名叫小健儿的艺人专门表演“吐五色水,旋烧泥丸子”两项节目,显然是高妙的手彩戏法。在《武林旧事》卷六“诸色伎艺人”条下记载,南宋时期在京都擅长手彩杂技的艺人有王小仙、施半仙、章小仙、袁丞局四人,其中有三名艺人的艺名中都有个“仙”字,这说明了表演手彩杂技的艺人手法皆神奇,遂有此美称。手彩艺人的招数极多,不仅能将小泥丸变来变去,还能在茶碗中遁丸、遁钱和变丸、变钱。后来,艺人们表演这种戏法时,不用泥丸、铜钱,而代之以红豆、小布包、干枣、核桃、玻璃球等物件,今日仍有艺人沿袭之。

 

中国杂技表演中的《幻术》表演+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

  撮弄,是一种小幻术,据《通俗篇》云:“撮弄,亦名手技,即俚俗所谓作戏法也。”它实际上与手彩戏法极相近,也是靠手技表演。所不同者,它有时需要一些带有机关的小道具,出奇制胜,令人赞叹。在《西湖老人繁胜录》里记载了名艺人林遇仙表演“圣花撮药”幻术,大概是从一盆花中变出较为名贵的药材。《梦粱录》中记载有“撮米酒”、“撮放生”幻术,大概是艺人在空碗里变出米酒,在空盒或空箱中变出小鸟或鸽子,然后放之飞去。在《武林旧事》里记载宋理宗赵昀生日祝寿时,名艺人姚润“撮弄”了一个“寿果放生”的小幻术,大概是在空盒里先变出三个寿桃(中国古代讲究福禄寿,或五福临门,寿桃多为三个,偶有五个),又从寿桃中变出一只小鸟,当场放生,以示积德、吉祥。另一名艺人赵喜,擅“杂手艺”,表演了“祝寿进香仙人”,大概也是空手或用小道具变出来的祝寿礼物,属于手彩或撮弄的范围。此书卷六“诸色伎艺人”栏内“撮弄杂艺”项中记载了名艺人林遇仙、姚金仙、施半仙等19人。在《东京梦华录》卷五“京瓦伎艺”中记载有“小掉刀筋骨上索杂手伎浑身眼”。在吴自牧《梦粱录》中对“撮弄”之术解释说:“此艺施呈委是奇特,藏去之术,则手法疾而已。”由此可知称某艺人艺名为“浑身眼”、“浑身手”的意思相同,是赞美其手眼快捷,奇妙惊人。

  藏挟,一作藏[扌厌]ye夜〕,也是一种手法精巧的幻术。宋代陈旸《乐书》卷一八七“杂乐”记载:

  藏挟,幻人之术,盖取物象而怀之,使观者不能见其机也。

  这段话是说在演出时,往往将要变的东西藏在身上,使观众看不见,而靠手眼快捷从身上取出,不让外人看出一点破绽。藏挟与撮弄相近似,只不过在表演时,除了靠手技外,还需要一些能遮人眼目的小道具。表演者或将所要变的东西藏在身上,随变随取,仿佛空手拈来,有时也藏在道具的夹层内,靠小机关随意变幻,令人莫测其高深。

  综上所述可知,手彩、撮弄、藏挟三类幻术,虽然彼此均有区别,但又有相同之处,即表现手眼之快捷,故亦可统称作手技(一作手伎)。北宋时当过宰相的著名词人晏殊作《上巳琼林苑宴二府同游池上即事口占》诗云:

  曲榭回廊手伎喧,彩楼朱舫鼓声繁。

  游人己著春浓去,不待歌长舞袖翻。

  在宋末陈元靓编《事林广记》收录一首宋代人作的《魔术诗》云:

  点石为金也不难,神仙妙诀在人间。

  剪成人物能吹火,画出鱼儿也上竿。

  白纸自然成黑字,明珠立地走金盘。

  韩湘去后知音少,泄破机缄是笔端。

  在《事林广记》中还形容宋时的魔术达到了“弄假象真,将无作有,逡巡酒熟,顷刻开花,变化百端,奇巧万状”的程度,足见宋元时期幻术发展的水平已经很高了。诗中的韩湘,即唐代著名幻术家,变“水缸栽莲”者,后衍为八仙之一。

  大套幻术,早在汉魏六朝之际就已经出现了,如三国时左慈的遁术,葛玄的“举头头断,举四肢四肢断”,然后又复生,坐“在堂上”(《神仙传》)。唐朝罗公远表演了遁入柱中术,乃左慈之故伎。到了宋代有了新发展,出现了著名的大套幻术师杜七圣,发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“七圣法”(一作“七圣刀”),轰动了数百年。在《东京梦华录》卷七“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”条载,在“爆竹响”声,在“烟火”之中,涌出七名“披发纹身”的人,他们各持着“真刀,互相格斗、击刺”,并“作破面剖心之势,谓之‘七圣刀’”,这与三国时葛玄的幻术有些相同,但又有所发展。在元末明初大作家罗贯中《三遂平妖传》第二十九回“王大尉大舍募缘钱,杜七圣狠行续头法”中有详细记载:

  杜七圣道:我在东京上上下下,有几个一年。也有曾见的,也有不曾见的。我这家法术,是祖师留下煏〔bi必〕火燉油,热锅煅〔duan断〕碗,唤做续头法。把我孩儿卧在凳上,用刀割下头来,把这布袱来盖了,依先接上这孩儿的头来。众位看官在此。先叫卖了这一百道符,然后施逞自家法术。

  这类表演因为受佛教、道教的影响,往往在解说上或表演上带有神怪迷信的色彩,有时被人称为法力、神通,有时被人诬为左道、邪术。

 

中国杂技表演中的《幻术》表演+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

观道论坛

分类:

中国杂技表演中的《幻术》表演+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

  幻术在宋代上承汉唐,下启明清,有了新的发展,在吞刀、吐火、吃针和藏挟小搬运的基础上,在吸收了释、道两家幻术的基础上,较大地丰富了这项杂技艺术,形成了手彩、撮弄、藏挟、大套幻术四大种类。

中国杂技表演中的《幻术》表演+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

 

 手彩,这实际上是对幻术基本功训练的表演,它不需要繁杂的道具,也不靠机关道具来遮人耳目,仅凭着艺人双手的灵敏动作,便可以使较小的东西,如泥丸、小丝包、铜钱、钢球、核桃等物,随意变出或变去,给人以奇妙的感觉。要表演这种手彩,必须苦练双掌肌肉和十指灵巧,使之在藏挟时十分神速,同时在表演时还必须巧妙地分散观众的注意力,以免被人觉察出门道来。在宋人撰写的《东京梦华录》、《西湖老人繁胜录》、《武林旧事》等书中,在明人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》卷三“偏安佚豫”中,都记载有幻术“泥丸”节目。《东京梦华录》卷六“元宵”条记载,在北宋末年东京汴梁城内,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,集中各地“奇术异能”的艺人,来京师“歌舞百戏”,其中有位名叫小健儿的艺人专门表演“吐五色水,旋烧泥丸子”两项节目,显然是高妙的手彩戏法。在《武林旧事》卷六“诸色伎艺人”条下记载,南宋时期在京都擅长手彩杂技的艺人有王小仙、施半仙、章小仙、袁丞局四人,其中有三名艺人的艺名中都有个“仙”字,这说明了表演手彩杂技的艺人手法皆神奇,遂有此美称。手彩艺人的招数极多,不仅能将小泥丸变来变去,还能在茶碗中遁丸、遁钱和变丸、变钱。后来,艺人们表演这种戏法时,不用泥丸、铜钱,而代之以红豆、小布包、干枣、核桃、玻璃球等物件,今日仍有艺人沿袭之。

 

中国杂技表演中的《幻术》表演+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

  撮弄,是一种小幻术,据《通俗篇》云:“撮弄,亦名手技,即俚俗所谓作戏法也。”它实际上与手彩戏法极相近,也是靠手技表演。所不同者,它有时需要一些带有机关的小道具,出奇制胜,令人赞叹。在《西湖老人繁胜录》里记载了名艺人林遇仙表演“圣花撮药”幻术,大概是从一盆花中变出较为名贵的药材。《梦粱录》中记载有“撮米酒”、“撮放生”幻术,大概是艺人在空碗里变出米酒,在空盒或空箱中变出小鸟或鸽子,然后放之飞去。在《武林旧事》里记载宋理宗赵昀生日祝寿时,名艺人姚润“撮弄”了一个“寿果放生”的小幻术,大概是在空盒里先变出三个寿桃(中国古代讲究福禄寿,或五福临门,寿桃多为三个,偶有五个),又从寿桃中变出一只小鸟,当场放生,以示积德、吉祥。另一名艺人赵喜,擅“杂手艺”,表演了“祝寿进香仙人”,大概也是空手或用小道具变出来的祝寿礼物,属于手彩或撮弄的范围。此书卷六“诸色伎艺人”栏内“撮弄杂艺”项中记载了名艺人林遇仙、姚金仙、施半仙等19人。在《东京梦华录》卷五“京瓦伎艺”中记载有“小掉刀筋骨上索杂手伎浑身眼”。在吴自牧《梦粱录》中对“撮弄”之术解释说:“此艺施呈委是奇特,藏去之术,则手法疾而已。”由此可知称某艺人艺名为“浑身眼”、“浑身手”的意思相同,是赞美其手眼快捷,奇妙惊人。

  藏挟,一作藏[扌厌]ye夜〕,也是一种手法精巧的幻术。宋代陈旸《乐书》卷一八七“杂乐”记载:

  藏挟,幻人之术,盖取物象而怀之,使观者不能见其机也。

  这段话是说在演出时,往往将要变的东西藏在身上,使观众看不见,而靠手眼快捷从身上取出,不让外人看出一点破绽。藏挟与撮弄相近似,只不过在表演时,除了靠手技外,还需要一些能遮人眼目的小道具。表演者或将所要变的东西藏在身上,随变随取,仿佛空手拈来,有时也藏在道具的夹层内,靠小机关随意变幻,令人莫测其高深。

  综上所述可知,手彩、撮弄、藏挟三类幻术,虽然彼此均有区别,但又有相同之处,即表现手眼之快捷,故亦可统称作手技(一作手伎)。北宋时当过宰相的著名词人晏殊作《上巳琼林苑宴二府同游池上即事口占》诗云:

  曲榭回廊手伎喧,彩楼朱舫鼓声繁。

  游人己著春浓去,不待歌长舞袖翻。

  在宋末陈元靓编《事林广记》收录一首宋代人作的《魔术诗》云:

  点石为金也不难,神仙妙诀在人间。

  剪成人物能吹火,画出鱼儿也上竿。

  白纸自然成黑字,明珠立地走金盘。

  韩湘去后知音少,泄破机缄是笔端。

  在《事林广记》中还形容宋时的魔术达到了“弄假象真,将无作有,逡巡酒熟,顷刻开花,变化百端,奇巧万状”的程度,足见宋元时期幻术发展的水平已经很高了。诗中的韩湘,即唐代著名幻术家,变“水缸栽莲”者,后衍为八仙之一。

  大套幻术,早在汉魏六朝之际就已经出现了,如三国时左慈的遁术,葛玄的“举头头断,举四肢四肢断”,然后又复生,坐“在堂上”(《神仙传》)。唐朝罗公远表演了遁入柱中术,乃左慈之故伎。到了宋代有了新发展,出现了著名的大套幻术师杜七圣,发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“七圣法”(一作“七圣刀”),轰动了数百年。在《东京梦华录》卷七“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”条载,在“爆竹响”声,在“烟火”之中,涌出七名“披发纹身”的人,他们各持着“真刀,互相格斗、击刺”,并“作破面剖心之势,谓之‘七圣刀’”,这与三国时葛玄的幻术有些相同,但又有所发展。在元末明初大作家罗贯中《三遂平妖传》第二十九回“王大尉大舍募缘钱,杜七圣狠行续头法”中有详细记载:

  杜七圣道:我在东京上上下下,有几个一年。也有曾见的,也有不曾见的。我这家法术,是祖师留下煏〔bi必〕火燉油,热锅煅〔duan断〕碗,唤做续头法。把我孩儿卧在凳上,用刀割下头来,把这布袱来盖了,依先接上这孩儿的头来。众位看官在此。先叫卖了这一百道符,然后施逞自家法术。

  这类表演因为受佛教、道教的影响,往往在解说上或表演上带有神怪迷信的色彩,有时被人称为法力、神通,有时被人诬为左道、邪术。

 

中国杂技表演中的《幻术》表演+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


  • 上一篇:中国杂技的《教虫技》表演项目+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
  • 下一篇:民俗表演沧州民俗表演吴桥县观道创意文化杂技团